人們的自然觀、社會觀及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深刻的變化著。園林綠化事業必須符合這種社會進步生態觀、人文觀的要求。
1、美觀舒適
園林設計要立足于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更好地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服務。創建充滿生機的植物景觀,充滿活力的設施,能使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體驗回歸自然的感受,使身心得到休息。喚起對生命的熱愛和美好感情的滋生,啟發、培育審美情趣和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為本的觀念與對造園藝術的追求找到了結合點,提高了對園林綠化傳承與創新的藝術要求,使園林景觀的自然美、社會美、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對舒適度的追求。
2、功能與需求
園林綠化功能具有多元屬性,有改善生態環境、美好城市、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減災避災、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等作用,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是園林綠化首要的功能,這是規劃設計首先應該考慮的。綠地系統已由公共綠地、住宅綠地、交通綠地、防護綠地及單位綠地等組成,它們所發揮的功能有一定的區別,應根據其具體功能進行規劃設計,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如公園是大眾休閑的場所,規劃設計要考慮游人散步通道及安全,同時提供遮陽避雨的林蔭和相應的實施,考慮安置路椅,方便休憩,造景要滿足人們游觀和坐觀的興趣,有條件時還應考慮文娛體育設施;居住區及單位綠化應根據地形條件、周圍建筑特點,向高標準的園林化發展,為適應人們的需求還可創建主題公園等。
3、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是核心
從繼承傳統園林精華和園林創新的角度,以及更好地發揮綠地生態功能等,都必須考慮地方性。生態恢復和重建的理論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因為地方的生物氣候、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產生的傳統文化,具有獨特性、唯一性,是創作的基礎和源泉。比如農村中的小橋流水、桃紅柳綠等田園情趣是居者在熟知當地自然基礎上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杰作。
4、綠地數量與質量并重
適宜的綠地指標是保證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是環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綠量是指園林植物莖葉所占據的空間體積及因此而發生的能量交換等。它是綠地植被類型與數量的結合,是衡量綠地生態功能的指標。所以城市應根據實際情況,參考先進國家地區的經驗,把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同時提高綠地建設質量,把綠量、綠地布局、綠地穩定性和抗逆性、物種多樣性、地方性及自我維持機制很好地結合,更好地發揮美好城市,凈化空氣、減少污染、清新空氣的功能。因此,園林綠化的規劃設計應在發揮生態功能上下功夫,把生態觀視為傳統的延續和進步,使傳承和創新得到有機的結合,實現園林綠化的形式、內容和功能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