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泉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以它獨特的風(fēng)采為大地錦上添花,是一項富有魅力的景觀。美國著名的黃石公園,約有3000多個自然噴泉,其中間歇泉85個,構(gòu)成了公園最負盛名的景觀特色。在冰島蓋策谷地3平方公里內(nèi)有自然噴泉100多處,最大的是直徑達20米的一個水池,內(nèi)有20米深的噴孔,每隔6小時噴射一次,水柱高達25米至70米,水珠飄灑,彩虹萬道,景色蔚為壯觀。
自然噴泉的美中不足之處是多在荒野之中,噴出物也不甚理想,有的充斥臭硫磺味,有的砂石俱下,大煞風(fēng)景。后來,人們運用壓力致噴的原理,選擇理想的地點、造型和高度,建造人工噴泉,為城市、園林畫龍點晴,帶來了無限生機。
噴泉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年歷史。《漢書典職》提到,在漢上林苑中有“激上河水,銅龍吐水,銅仙人銜杯受水下注”的噴泉,說明當時不僅有噴泉,而且還有銅龍、銅仙人銜杯等藝術(shù)造型,水從龍口及仙人杯中流出。唐代時,在長安華清宮御湯池中“有雙白石蓮,泉眼自甕口中涌出,噴注白蓮之上。”宛如雨中蓮花、栩栩如生。金代,北海瓊島上建有用水車提水的噴泉。明朝,故宮噴泉中用的是驢車水,叫做“五驢挽車”,《徐霞客游記》中說南京也有噴泉,作者記述一次在雞足山見列的噴泉,“軒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玉痕一縷,自下上噴,隨風(fēng)飛灑,散作空花。”說明當時的噴泉是相當美的。
1891年,瑞士鐘表匠在日內(nèi)瓦湖靠近羅納河出口的湖心,建造了一座人工噴泉,噴泉以每小時193公里的速度,射向130米的高空,相當于44層大樓的高度,比世界最高的自然噴泉高出一倍,轟動一時。1970年,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格里芬湖心的“庫克船長紀念噴泉”,噴射時速為200公里,噴高137米,創(chuàng)造了人工噴泉噴高的世界紀錄。據(jù)說在日內(nèi)瓦的萊蒙湖上建造的噴泉又刷新了世界紀錄,噴出的水柱高達145米,遠一遠望去,象一柄長劍直刺青天。
今天,噴泉技術(shù)不僅在園林建設(shè)和城市環(huán)境美化等方面得到普遍應(yīng)用,而且在色彩、花樣上有了很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花樣噴來、彩色噴來和音樂噴泉